鸣谦路史话
2011-10-26 00:00
|
发布者:
admin|
查看:
3003
鸣谦路,建国前乃涪江女中一条石板路。路虽窄小,但其旁笔柏森森,确也十分可人。80年代,乃将其拓宽改造为水泥路面,路旁建以栏杆,树以小叶榕,更别有一番情趣。2001年,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,乃拆掉栏杆,路面铺上瓷砖,路旁种以青草,并选择路旁合适的位置塑以周恩来铜像,在像座上嵌刻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这一名言。使路的面貌焕然一新,始定名为鸣谦路。 路以鸣谦名,是因为鸣谦在清道光二十年(公元1848年)任遂宁县令时,重视教育,热衷培养后昆栋梁。他不仅鼎力修葺书院(遂中前身),而且在总结前人教育理论的基础上,率先提出了“诩文明,助化导,明体达用,卓然为当代伟器”的办学理念和宗旨,以及“学不在乎杂,贵乎精;道不一其途,衷诸是。日知所亡(通“无”),月无忘所能”的学习方法。这一办学理念和宗旨把遂宁学宫书院的办学思想推向了极致,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,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;其所倡导的学习方法,在科学发跃飞展的今天,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。2002年,李明亮校长在整理遂中教育文化时,将“诩文明,助化导” 确立为学校的办学理念,把“明体达用,卓然为当代伟器” 确立为学校的办学宗旨,并吸收当代和谐教育、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精华,结合学校实际,提出了“以德树人,和谐育人,自主成人”的办学思想,进一步发扬光大了鸣谦的教育思想。 鸣谦路,风光旖旎宜人,文化意蕴深厚。行诸其中,可以受到真的启迪,善的熏陶,美的感染。应该说它不是一条普通之路,而是一条真善美兼备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