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节 遂宁县立男子中学校(简称县男中)
县男中的来源应该追溯到学宫和书院。 从唐以来,实行科举考试,遂宁学宫和书院都是为适应这种制度而设置的,其学习内容为四书五经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特别是1840年以后,西方文化涌入中国,变法维新,学习西方,己成为时代潮流,当时有识之士如张之洞等已响亮地提出了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的口号,旧的教育模式和内容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。在这种大气候下,1902年(光绪二十八年),当局迫于形势进行教育和考试制度的改革,废八股文,改试策论经文,书院的学习内容也随之有所改变。遂宁县也将原鹿鸣书院和莲峰书院改为县立初等小学堂,照新颁的课程、宗旨办学,迈出了教育改革的一小步。到1905年(光绪三十一年),当局干脆“废科举,办新学”,遂宁也就在学宫和书院的旧址,建县立高等小学堂,不久又开设初等小学,入学儿童为七周岁。对此,有关史志有如下的记述: “书台书院……清光绪三十一年改县立高等小学校,民国十三年改县立初级中学校”。 (《遂宁县志》民国十八年版) “遂宁县立男子中学校,校址在城南书台山东麓。明清两朝时为书台书院和学宫,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,民国十三年(1924)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。(民国)十八年(1929年)改为遂宁县立男子初级中学校”。 (《遂宁县志》1993年版) “远在唐朝贞元初年,刺史乔琳创学宫于城南,至宋朝嘉泰年间,迁至城南中学(旧文庙侧),改名书台书院。清光绪三十一年,废科举,办新学,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”。 (《城关镇志》1985年版) 必须指出的是:“城关镇志”的记述有许多谬误。第一,宋代没有城南中学;第二,城南中学是解放后80年代的名称,其校址即在文庙,无所谓侧;且嘉泰年间迁至书台山下的是由王勋、赵善宣迁徙的学宫。那时书台书院还未建立。第三,书院和学宫是两码事,该志误将两者混为一谈了。 尽管如此,各种史志所记有一点是共同的,那就是县男中的前身是书院和学宫,其校址即在城南书台山下的文庙。 县立高等小学堂自1905年成立之后,不断发展壮大,其址只有一次变更,其名则屡经变更。 1924年(民国十三年)改为县立初级中学校(只收男生),1929年(民国十八年),改为遂宁县立男子初级中学校,1942年春增设高中,改名“遂宁县立男子中学校”(简称“县男中”)。1950年与县女中合并,改名“遂宁中学校”。 从1905年创高等小学堂到1950年正名遂宁中学只经历了短暂的45年的历史。其间校址曾一度迁徙。即1940年,日本飞机曾多次轰炸遂宁,如当年6月6日,日机63架轰炸遂宁。为避日本侵略者空袭,曾迁至永兴乡真教寺,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才迁回城南原校址(文庙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