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遂宁中学的历史本源 第三节 书台书院 遂宁乃文献名都,书院之设,由来已久。据文献记载,明清以来比较著名的书院有:吉祥乡的“云龙书院”,东禅乡的“金鱼书院”,白马乡的“天睿书院”,城内禹王宫的“宝善书院”,桂花镇的“桂香书院”,邑南的“德阳书院”,广济坝的“旗山书院”等等,但这些书院虽也为学宫输送了不少英才,但与遂宁中学无直接关系,兹不赘述,而在光绪年间直接演变为高等小学堂的则是书台书院。
书台书院是遂宁中学前身之一,其性质为官办学校,它与学宫有着密切的关系。清人遂宁县令汪世椿说得好:“养士则于学校,书院固佐学校以造士者。”由是可知,书院也是育人之所,但它并不能与学宫并列,而是学宫的辅佐。按明清科举制,学宫为邑庠,是县的最高学府。书院的学生经过考试录取,始能进入学宫为生员(即庠生),庠生始有资格参加乡试。遂宁学宫文风鼎盛,书院为其输送生员之功不可磨灭。 遂宁建立书院,并不是从明代始,但“宋元以来,书院之建置废兴不可考”(清汪世椿《改建书院碑记》),现存文献所记书台书院则始于明代,而创建以后,“其地则屡迁,其名亦屡更。署之左,署之前,署之东隅,皆其故址。曰‘武信’,曰‘松峰’,曰‘鱼山’,悉著芳名”(清赵由忠《补修书院碑记》)。现据文献所记,分别简述如次: 公元1533—1566年(明嘉靖年间),湖广监利进士郑重威来作遂宁县令,重视教化,又恰值遂宁人太史杨名因彗星出现事,上书直谏,触怒皇帝被贬家居,遂与邑令共同创建书院于百福寺前颜曰“武信”(后更名斗城书院)。其创建的具体时间,现存文献记载不详,但从杨名1532年(明嘉靖十一年)10月上书被贬,谪戍瞿塘,翌年才获释回家,可以推知武信书院的建立最早也只能在1533年杨名回家之后。遗憾的是不仅确切时间不得而知,甚至连修建规模怎样也无文献可考。这个书院,不久便“栋折榱倾,风飞云散”,到清代已“今无存者”(清汪世椿《改建书院碑记》)。 到1720年(清康熙五十九年),旗籍贡生庄承祚任遂宁县令,见原斗城书院残破,乃于1722年(清康熙六十一年)秋筹资改建书院于县署之西,易名为“松峰”。 又过了21年到1743年(清乾隆八年),湖南石门举人田朝鼎(字象三)来遂宁作县令,提倡教育,乃改建书院于文昌宫后,易名为“鱼山”。但“栋宇零星,且湫隘嚣尘近市”(汪世椿《改建书院碑记》),非藏修之所,邑荐绅也早谋改建。 公元1770年(清乾隆三十五年),湖北房县进士汪世椿来作遂宁县令,拟筹修建,但值战乱,遂宁为“进剿金酋,飞粟车免 刍,旁午不给”,无力改建。到1778年(乾隆四十三年),战乱始平,邑孝廉席有源,李晋阳,向县令请求,于是汪世椿割俸以倡。席、李之同学,也各助金。 对于这次改建,汪世椿、赵由忠有如下记述: 汪世椿“谋及席、李二孝廉, 以迁徙书院事。爰共相其阴阳,观其形胜,得书台山麓,相顾而谓曰:‘此真可以为造士地矣!’……岁余落成,即以其山名之。”(赵由忠《补修书院碑记》) “岁戊戌(1778年)……卜地学宫之右,计徒用,虑材用,择旧构中木石瓦甃,其中用者仍之,其残缺者补购之。”(汪世椿《改建书院碑记》) 从这二人的记述可知书院易了址(由文昌宫后迁至书台山下),更了名(由鱼山改名书台),建筑材料,一部份取自原鱼山书院旧建筑,一部分是新购买。从1778年春天动工,到秋九月始告成,计修了堂一,肄业斋(即教室)七、厨一、厅事、前大门、周围墙垣等。 到后来,“历年既久,栋宇不无倾斜,墙垣渐即坍塌,窗牖门户悉多凋敝,倘无人继续而振理之,则前功尽费。”(清赵由忠《补修书院碑记》)恰好1812年(清嘉靖十七年),广元拔贡赵由忠任遂宁教谕,见此情景急与邑人商议,并禀请县令罗斯才补修书院。罗准将延师课士之项,暂停二载,以为修补之资。于是鸠工庀材,将原书院的建筑倾斜者正之,坍塌者砌筑之,凋敝者补葺之,添其瓦石,益以丹青,从1815年(清嘉靖二十年)秋破工动工,到1816年(清嘉靖二十一年)冬初共一年多点时间,费490余缗乃告竣。计创建讲堂三间、匾额一轴、外屏一座,增修学山堂书斋二间、东西厢各一间,并桌凳炉灶等件。补修后之校貌,今人不得而瞻。不过赵由忠在《补修书院碑记》中作了下面的描写:“鸟革翚飞,煌煌奕奕,蔚然壮观焉。”可见补修后之书院,外貌还是很不错的。 又过了三十多年,书院栋折榱颓,本邑人士于1847年(清道光二十七年)重修,到1848年(道光二十八年)犹未落成,时汉军笔贴式鸣谦来遂宁作县令,“下车伊始,进邦人士而首询之”,督促施工,到这年九月经过一年多时间始告成。鸣谦并应邦人之请写了《重修书台书院序》以记其事。在序中,鸣谦对书院的景观作了如下描写:“骈田宏厂,水木清华,面野背城,亦城亦郭。岚气山光,挹于檐际,晨钟幕鼓,接于庭除。无近市之喧嚣,有谈经之胜地。居其中者,心爽神豁,上下千古,敦诗书,说礼乐,渊渊乎,洋洋乎,金石之声盈耳……。” 从这些描述,可知当时书院不仅清静、优美,且位置恰当,适宜兴贤育才,而它的影响则辐射全县。据邑人张问彤在《创建龙翔书院碑记》中说:“吾邑惟书台书院,兹诸公以是倡,将和之者遍于闾里,而家有法,户有诵,人心之正,风俗之美,人才之盛,未必非诸君有以基之于始也。”在书台书院的影响下,遂宁县境内先后创立鹿鸣书院、凤鸣书院、敷文书院、仁和书院、玉堂书院、莲峰书院等二十余所。 书台书院于1905年与学宫合并,建立县高等小学堂,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。从明嘉靖年间创建到1905年办小学堂,经历了近四百八十年历史。在这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积淀了深厚的教育文化,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,虽然历史已进入二十一世纪,旧建筑已为高楼大厦所取代,而涪江南去,浪已“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”,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书台书院所书写的一页历史,无论过去和现在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