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遂宁中学的发展轨迹:1958—1965年
2012-4-13 00:00
|
发布者:
admin|
查看:
3927
第三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遂宁中学
(1958—1965年)
<教育革命与遂中>
1958年5月,中共八届二次会议制定了“鼓足干劲、力争上游、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”的总路线,号召“在继续进行经济战线、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,积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”。在“总路线”的指引下,全国迅速出现了教育“革命”的混乱形势。9月19日,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》规定教育“今后的方向,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,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”。于是遂中随即开展了教育革命,师生走出校门与工农结合,参加生产劳动。在校内大养其猪,在校外大垦其荒,三个年级(59、60、61)的师生轮流到龙背坡将光秃秃的荒山变成梯土;大力支援农业。1958年至1961年,遂中师生“南征北战”,先后去安平、安居、玉丰、西眉、永兴、永盛、联盟、横山、北固、保升、河东、新桥、新华、梓潼等20多个公社搞过抢种抢收、抗旱、改土、修渠、筑路和植树造林等劳动,和农民实行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。此外,还大办工厂、大炼钢铁等。这样做的结果,教学时间大量被占用,为赶进度,常常突击上课。教师无暇备课及吸收新知识,学生思想不集中,所学知识无法消化。虽然被县人委评为先进单位,可是教学秩序被打乱,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,教学质量大滑坡。如炼钢铁,是把铁锁、门扣和铁锅等砸烂拿去炼,结果炼出了一万多斤无用的废铁,学校亏损巨大,教学质量更下滑得令人咋舌。1959年,四川参加高考成绩名列全国各省市倒数第二,而遂中呢?1958年尚能勉强维持95%以上的高考升学率,到1959年寒假省统考人平成绩63分,跌到专区第六位。至于政治上的损失,可以用一个事例说明:某班到北坝(现锦华纺织厂附近)一生产队帮助抢收麦子。生产队长陈某在迎接学生讲话时说“你们来了,我们欢迎,你们不来,我们更欢迎”。晚上收工时,他又对学生说:“欢迎你们明天不来了。”直到1959年1月12日,中共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,指出“有部分学校没有很好上课,……批判得过多,打击面太广,比较粗暴”,提出“全日制学校应该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”,遂中的混乱局面才得以纠正。
<交黑心 拔白旗>
1958年上年,京、津、沪等地一些高等院校发起向党“交心”的活动,遂宁中学也积极响应。4月下旬,党支部组织党员、教研组长和群团组织负责人学习报上登载的有关“交心”报导材料的同时,经过一系列准备,于5月15—16日,分别召开两次“交心”大会,会上有4名教师口头交出几十条活思想,内容涉及党的各项政治运动和方针政策、国内外形势和人生观、世界观等,大家一致表示愿“交黑心,永远跟党一条心”,“丢掉包袱,脱胎换骨,轻装前进”。会上,开展教研组之间“交心”挑应战,会后,采用大字报形式进行竞赛。交得多的“坐火箭”,交得少的“坐鸡公车”,在几天时间内,全校77名教员共写大字报2930张,计3338条,人平38张,43·35条,这次交心,持续了一个多月,表面看来轰轰烈烈,很有成效,但由于采取搞运动的方式,且以“交心”条数多少进行评比,逼使有些人生编瞎造,假话百出;同时又把教师交出的某些错误观点或假话公之于众,甚至在交心活动和文革中某些领导还把这些“交心”的假话,当做罪证,以整教师,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。如李荣焕积极交心,却交进牢房,险些被镇压。
在“教育革命”中,劳动过多,教学质量下降,有些教师,对此持有不同看法,背后议论或对劳动抱应付态度以表示反对,这应该说是正确的。可是当时学校却按上级的错误部署,在劳动中进行“火线整风”,竟以“没有干劲”、“坚持资产阶级教育思想”、“反对教育革命”、“轻视劳动”等“莫须有”的罪名,错误地对他们进行批判,当成“白旗”来拔。当时遂中就批判了肖定梁、蔡昌惠、刘隆庆等三名教师,其中一名被批准定为“白旗”,予以无情批斗。
直到1962年秋,学校才对“拔白旗”中受批判的3名教师进行甄别平反,恢复名誉。
<大保高三 “为四川雪耻”>
“教育革命”结下了恶果——教学质量降低,升学率滑坡。1959年,四川高考成绩名列全国各省市倒数第二。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的李井泉,面对这一严峻形势,提出“提高教学质量,为四川人民雪耻”的口号,吹响了“大保高三”的号角。教育厅急忙紧跟召开全省高完中校长会议,研究部署抓好毕业班工作,层层保证提高升学率(校长以乌纱帽作担保,党员以党籍作担保)。遂宁县委派以宋麦音同志为首的庞大工作组进驻学校,协助抓高三工作,达半年之久。遂中成立了“高三年级办公室”,由呙道鑫任办公室主任,副校长刘显华具体抓高三工作。6个毕业班每班设班主任2至3人(工作组成员都任班主任)。为了“保高三”,对教师多次要求订计划、表决心、提保证,并在高三举行“教学运动会”,进行评比。当时评出的最佳教学运动员有:蔡昌惠、刘隆庆、呙道鑫、唐奠坤、肖静仪等。对学生,则一律不参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,并改善伙食。各科进行的单元测验都公布分数,排列名次,评选学习标兵。总之,把应试教育推向了极致。终于在1960年的全省预考中,遂中由1959年的绵阳专区排名倒数第二,跃到专区第一名,在1960年的高考中,遂中名列专区前茅,升学率达96%。
尽管如此,“大保高三”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,它片面追求升学率,把教学变成政治运动,既违反教学规律,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,对教师高压,对学生硬灌,其后果可想而知。
<纠正劳动过多偏差 建立正常教学秩序>
1961年9月,省委宣传部下发了《关于当前全日制中学(师范)的意见》(简称13条,强调建立正常教学秩序,要求学校“不得任意停课”,“重点中学必须保证9个月学习”,“教师参加劳动一般每周2—4小时,40岁以上的女教师和45岁以上的男教师一般不参加劳动”。1963年,中央又下发了《中央关于试行全日制中学工作条例》(简称50条),这些文件都总结了前一阶段劳动过多的教训,规定学校必须保证教学时间,使学校教育规范化、制度化。
遂中根据上级的文件,采取了下面一些作法:
1、 劳动定时,并纳入教学计划。学生每期只劳动一周,并排入课表。
2、 恢复和健全有关提高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。如拟定了《教学工作管理制度》、《班主任工作准则》、《学生准则》等。
3、 强调抓好起始年级教学,不搞突击式的“保高三”。
4、 贯彻“精讲多练”原则,减轻学生课业负担。
这些作法,体现了中央文件的精神,推动了学生德、智、体的全面发展。
<“小四清”与遂中>
1964年,全国进行“四清”运动。遂中除学习王光美的所谓“桃源经验”及有关文件外,还采取了一些措施,以进行所谓“小四清”。
1.对学校教师暗中进行分类,排队(未公布,内部掌握,为大四清作准备),同时,还对几个教师(如阳西垣、莫佩铭)以“莫须有” 的罪名进行批判。
2.将一部分家庭出身不好或内定为有问题的教师送到农村,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,以留待清理,美其名曰,“改造思想”。如王孙、许存学、宋国祥、邓元照等被弄到上宁与西宁劳动改造。
3.在三干会上,对原平易近人,善于团结教师的副校长刘显华进行内部批判。罪名主要是“以盟代党、重用‘右派’税国祯等”,刘被迫请求调离。不过他因祸得福,由遂中副校长调任绵阳中学校长。